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|手机浏览
普通会员

东莞市华页翻译有限公司

翻译服务,笔译,小语种翻译,制造业翻译,机械设备翻译
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黄小姐
站内搜索
 
荣誉资质
  • 暂未上传
友情链接
  • 暂无链接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我国高铁出口曾因翻译错误丢订单:刮雨器译成抹布
新闻中心
我国高铁出口曾因翻译错误丢订单:刮雨器译成抹布
发布时间:2015-05-25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9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据新浪网消息:我国高铁出口曾因翻译错误丢订单:刮雨器译成抹布

(前文略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)

国际化人才稀缺:语言与文本是胜败细节

其实,“高铁出海” 语言是第一道门槛。

“一个既懂技术,又能用英语顺畅交流的人才就是最大的宝贝。”许波吐槽道,“在国内,我们学的是哑巴英语,中式英语,刚出国的时候,与人交流很困难。而主要竞争对手基本上都是讲英语的发达国家,这是他们的天然优势。”

在许波看来,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每一个海外项目都需要大量且反复的沟通。如果配备翻译,效率会降低一半,而且翻译往往不懂技术,容易造成沟通误解。“只能在实践中学习,没有别的办法。”

而语言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。

许波坦言,“我们的技术文本与商务文本的质量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,对手拿出来的都是标准文本,质量很高。这恐怕是我们最大的短板。”

张旻宇告诉《中国经济周刊》一个案例。2012年底一个北欧项目,南车株机海外营销团队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,离竞标成功只有一步之遥,连对方企业CEO都同意了,最终却因方案翻译错误而被对方技术专家否定。“比如说,刮雨器被翻译成抹布,这就是典型的中式翻译。”如此黑色幽默让张旻宇哭笑不得,却是其不得不面对的事实。

这并非南车株机一家企业的困境。据《中国经济周刊》了解,尽管高铁出海已成举国共识,我国却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英文版中国高铁标准规范,各家企业“出海”均是自行翻译,无所依从。

一位专家对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表示,轨道交通产业产品繁多、技术复杂,要形成规范的国际文件,不仅要企业参与,也要学术界的努力,更多的要靠政府的统一组织,才可能拿出准确、完整的标准文本,获得全球的认可。

东莞市华页翻译有限公司,我们的译员都有海外制造工业界实际工作经验,懂技术,懂英语是我们的立足之本。要是高铁出口技术能直接找到我们翻译,而不是被层层转包,一定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!

原文网址:http://finance.sina.com.cn/chanjing/cyxw/20141230/000621190567.shtml